兩會召開,“新質生產力”提法引發熱議。
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?新質生產力與我們經濟生活的關系是什么?發展新質生產力會影響到哪些方面……
《資產洞見》在此與大家探討。
————
“新質”即領跑
“新質”——
新,與舊相對。
質,性質、本質。
我們常說,“量變到質變”?!百|”變了,就是性質變了,本質變了,即變成了另一種東西。
因此,“新質”,翻譯之一,或者說推到理論原始形態,其對應的詞匯是:新事物。
馬克思哲學說,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。
因為,新事物代表著新的發展方向,是符合歷史規律的必然結果。
那為什么,我們這個時候提“新質”?
因為,在今天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,全國上下,需要統一思想,明白我們要做什么,然后朝著一個什么樣的方向去共同努力。
這是個怎樣的歷史時刻?
國家經濟位置發生重大變化的歷史時刻。
當我們國家經濟各環節還處于產業鏈下游的時候,是談不到“新質”的。
比如,你還只是“世界工廠”,僅能做制造加工,由別人研發、設計,你賺取市場價值最低的那一部分利潤……這種情況下,談不到“新質”——跟跑者,前面的跑道是別人跑出來的,其生產過程是順著別人的跑道向前跑。
但是,當跟跑者逐漸加速,跑著跑著,跑到了最前面,問題就出現了——前面沒有跑道。你如果想在競賽中勝出,不把自己跑出的位置讓出來,你就要自己開辟一條跑道。
披荊斬棘,自己開出一條路,這就是“新質”。
“新質”,是屬于領跑者的。
為什么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?
因為前方無路可走,唯有拓路。
是不是想起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先生在面對危機時,說過的那句很經典的話:“除了勝利,我們已經無路可走?!?/span>
任正非先生這句話,與新質生產力的提法,說的是同一件事,算得上是新質生產力的最好、最生動的注解之一。
只不過,任正非先生說話,是在華為企業的層面,而“新質生產力”,是在國家及重大理論政策層面。
————
“新質”的“質變”背景
新質生產力的提出,基于我們面臨“百年未有之大變局”。
“新質”發生,是因為時代變了。
變在哪里?
首先,時代是以能源使用為標志的——我們進入了新能源時代。
人類最早的能源是柴草,與之適應的是古代農業文明。煤炭的使用,使得人類進入了近代工業文明。而電力與石油,將人類帶入了現代社會,塑造了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……所以,有觀點說,傳統社會,即傳統能源社會。我們正好站在了人類能源大變革的節點上——誰能站在新時代的能源高點,誰就贏得了這個時代。
所以,新質生產力是新能源時代下的“新質”。
其次,我們迎來了生產、生活方式的劇變,因為科技與人類生活發生了從未有過的、高度融入的全面結合——新數字化時代。
之前的人類科技發展,是科技與企業結合,企業通過開發產品,產品通過實體市場,最終到達人類消費群體。但是,互聯網出現及后續發展帶來的結果,是萬物互聯,科技可以直達個體,個體反過來影響科技……人類個體、企業、科技構成了全新的生態關系——整個社會生存狀態數字化。
這一過程,科技是關鍵推動要素;人類的生活狀態及需求改變,及由此孕育的新生態、新需求與新市場,則是當今時代的大挑戰、大課題與大機會。
所以,新質生產力是新技術引發的數字化適應,以及對由此帶來新生態、新需求、新市場的適應。
再有,大變革時代,引發全球全面競爭——全球新秩序時代。
人類生產力的每一次進步,都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調整。對于整個人類社會來說,調整,意味著全球彼此經濟關系的重塑。重塑,既是新的利益機會,又是對既得利益方的挑戰。今天由大變革所引發的全球全面競爭,宏大、復雜、深刻而激烈。
所以,新質生產力又是面向全球化新競爭的“新質”。
簡言之,新能源、數字化與全球新競爭,三大因素碰撞,使得時代在經歷了多年積累鋪墊之后,迎來了質變時刻。
時代質變,經濟方式,隨之質變。
————
如何落實新質生產力
明白了“新質”的基礎含義,了解了“新質”提出的大背景,就可以對照看,我們正在如何推進落實新質生產力。
這一點,有關表述也非常清晰。
首先,以科技創新為引領(本次時代質變的關鍵推動力),統籌(要認識到位、想好了,然后有明確目的及實施規劃)推進——傳統產業,升級;新興產業,壯大;未來產業,培育。
看好了,此處沒有因為提“新質”就拋棄傳統產業,相反,在相關談話中明確要求:不要把傳統和“新質”對立,而要用科技創新去做升級——追求“新質”,最基本的科學態度是:實事求是。
其次,要“因地制宜”。
發展新質生產力,并不是要搞形式上的“一陣風”規模運動,而是要各地區對自己的“家底”優勢有深刻的了解、分析與研究,然后結合各地特點、優勢與經濟位置(本地資源稟賦、產業基礎、科研條件等),拿出適合每個地區的落實方案——要順風發展,但不可盲目跟風。
第三,落實新質生產力的一大目標,是要面對新的全球競爭形勢,包括逆全球化影響,有意識地利用國內市場的體量、豐富性等優勢,構建起具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。即所謂:通過落實新質生產力,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,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,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鏈條。
第四,新質生產力要求對生產力各要素全面升級。
生產力三要素包括:勞動力、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。
勞動力,就是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、所需要的人才。勞動工具,就是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、所需要的技術手段。勞動對象,就是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、所需要的實體物質與虛擬對象。
這要求什么?
要求三者有效地結合。
即,要求在對新質生產力深刻認知的基礎上,完成生產力三要素的高度協調,硬技術要硬,軟環境更要“硬”。